让群众满意是衡量人民法院工作的最高标准,平安区人民法院始终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,瞄准群众“急难愁盼”的具体事项,坚持“抓党建带队建促审判”工作思路,深化思想政治建设,筑牢政治忠诚,狠抓执法办案第一要务,主动融入全区经济发展大局,妥善处理辖区各类民商事纠纷,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。
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拓宽为民解忧的“路子”
平安区人民法院深化“如我在诉”理念,把群众小事当做自己的大事去办,不断推进一站式诉讼服务建设,坚持把非诉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,引导当事人优先选择诉前调解程序。针对河湟新区系列涉民生案件,为了让人民群众不跑腿,院党组提出“最多跑一趟”要求,在“理法官驿站”加派调解能手、设置党员先锋岗,进一步扩充调解队伍,提高调解质效,让老百姓在家门口解决操心事。“理法官驿站”每天“门庭若市”,却又秩序井然,人民群众的各类诉求,在调解员们的耐心倾听和释法中逐一得到解决。截至目前,诉前调解分流率为57.6%,一周内成功调解68件,当庭履行61件,当庭履行率89.7%。
坚持能动司法,扎紧矛盾纠纷源头的“口子”
为用好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金钥匙,从当事人的思想认识着手,积极作为,用活用好《诉前调解劝导书》,用老百姓熟悉的温情话语,晓之以理,动之以情,引导老百姓选择诉前调解来解决矛盾纠纷,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。
目前,无论是在平安区综治服务中心还是到平安区法院的立案大厅,接待的工作人员在听取人民群众诉说起诉的事实与理由时,都会送一份《诉前调解劝导书》,为当事人算好诉讼的时间账、金钱账、败诉账,建议拟起诉的当事人以非诉方式解决纠纷。
自2023年10月份推出《诉前调解劝导书》以来,平安区法院已向前来起诉的当事人发放1008份,成功劝导2503件纠纷,诉前分流、诉前调解1828件,相比推行劝导制度之前诉讼分流率提高了约52%。
坚持以优解忧,理顺群众心头的“乱子”
长期以来,物业与业主间的矛盾纠纷始终不断,业主认为物业履职不到位,物业埋怨业主不自觉,双方之间的“恩怨”该如何化解?
针对类似纷繁复杂的问题,平安区人民法院充分考量,权衡利弊,认为诉前调解更有利于双方取得共赢。调解期间双方矛盾冲突不断,平安区人民法院调解员充分发挥优秀调解工作经验,认真倾听,高度共情,通过“理解群众—疏导心结—释法说理”模式,成功接住群众“情绪炸弹”,在调解员们耐心细致地调解下,成功调解105件纠纷,解开了群众的心结,理顺了群众心头的“乱子”。调解期间,平安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、院长祝玉芝亲自挂帅,开展调解工作分析研判,设置党员先锋岗3个,激励调解员向内挖掘潜能,多出调解“金点子”,暖好群众心窝子。召开调解工作座谈会3次,接待当事人5人,调解兑现案款672.64万元。
“行百里者半九十”,接下来,平安区人民法院将继续贯彻“调解优先,调判结合”原则,积极推行《督促自动履行告知书》,发挥自动履行正向激励机制,引导当事人从“要我履行”转变为“我要履行”。统筹审判职能发挥与司法服务延伸,不断拓展多元解纷体系,通过非诉手段将更多的矛盾纠纷化于源头、止于起始。把群众满不满意作为衡量审判质效的标准,切实扛起法治责任,以“如我在诉”的意识把暖民心的“小案”、顺民心的“实事”办好,竭尽全力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,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。